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这一段时间,我听到的、看到的最多就是:“又要露肉了,我要瘦下来”,还有小伙伴调侃“苦夏”,苦的是减肥~
一个很有趣儿的现象:每年3、4月份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祛湿汤”“瘦身汤”到了7、8月份的时候,就是“姜枣茶”“莲子粥”到了9、10月份了,就是轰轰烈烈的“羊肉汤”“涮羊肉”而年末进入冬季,则是糯米、保暖藏一藏
没有明文规定,但却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个养生“吃法”,到了时节就开始去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养生指南,但很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养,有人用了错误的或者不合时宜的养生方法,效果不明显不说,反而可能会越养越虚。
你真的会吃饭吗?
吃东西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摄取生、长、收、藏的能量,《黄帝内经》提到吃,是:食饮有节!
很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节制”,其实“节”不仅是食量的限制,更多是饮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和注重阴阳的搭配。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吃饭”,这个“好”其实有3种含义:①食物选择正确②吃饭顺序正确③烹饪方法正确。
√吃饭顺序要正确:
吃饭的时候,注意一个小细节:吃东西的顺序。就能吃得舒服,营养吸收效率更高,还不会给脾胃造成太大负担。进食顺序不合适,容易生痰湿,营养吸收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推荐的提升脾胃运化效率的饮食顺序是:先吃偏“轻”的食物,再吃“厚重”的食物;先吃消化快的,后吃消化慢的。
举例:一顿饭需要吃水果,蔬菜,主食,蛋奶,鱼虾肉类,油脂类。
那先要吃的是:水果、少油或者无油的蔬菜,这些食物可以快速转化成津液被吸收,也会让整个胃肠的流通效率更高。一些少油的汤类也可以最先吃。
接下来吃的是:脾胃最需要的主食。五谷消化得会比水果慢一点,但是它们可以补益脾胃,让脾胃的工作更起劲儿。
最后吃:厚重的蛋奶、鱼虾肉类、高油脂类。
身体营养能量的缺口,已经被前面的水果蔬菜五谷快速补充上了,那这时候再来不紧不慢地处理这些大家伙,该吸收、该运化的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就更能被身体有效转化,而且我们也不容易吃得过多过饱,给身体增加太多负担。
√吃饭要因地制宜:
很多宝妈在给孩子加辅食的时候,常常会说:我用的方法和别的妈妈一样,为什么我家孩子总起湿疹/积食/鼻梁青等等……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地域的问题:比如一个妈妈在沿海地区,鱼虾类丰富,那孩子加这个就是合适的,而另一个妈妈在中原地区,当地不盛产鱼虾,鱼虾大多依靠空运,那么中原地区的妈妈和沿海地区的妈妈一样给孩子大量吃鱼虾就不合时宜,孩子出现不适的概率也就更大一些。
平常我们常说的北方吃面,南方吃米,北方要补“水”,南方要祛湿等等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不同环境中延伸出来的好好吃地“吃”法,也是人身体需要什么,土地就长什么的最简单表现,暗合顺应天时的养生道理。
√吃饭要正确烹饪:
每次说到这里我都会流口水,同样的食材,走过不同的地方、有了不同的烹饪方法,就有了不同的效果、滋味。
一条鱼,从北走到南:就由炖鱼、炸鱼、红烧鱼变成中原的鲤鱼焙面、西南的水煮鱼、麻辣鱼头、到西湖醋鱼、再到两广的清蒸鱼、豆豉蒸鱼。
一颗豆子,不同的制作方法:可以从餐桌咸菜“黄豆酱”到佐菜调料豆瓣酱,再到去火气的“三豆饮”还可以到受寒初期的食疗“葱白豆豉水”
中医上认为:五色养五脏,食物的不同颜色、不同烹饪手法,都可以给人身体带来不同的滋养效果。比如陈皮煮粥祛痰湿,但是直接泡水,很可能会让人越来越虚。
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花样种类繁多,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调理病症也是专属于中国的“食疗”智慧。同时“吃”,也通过一条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线,把中国人从日常饮食的百花齐放,到某一时刻统一吃某种食物,让人凝聚在一起。
从古时候《齐民要术》记载的"春分酿酒",到现在很多餐厅里推出节气菜单,当上班族在夏至日打开外卖软件点姜枣茶时,当海外游子在冬至日里教大家包饺子时,二十四节气饮食早已超越果腹功能,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二十四节气是独属于中国人二十四个浪漫时序。所以,我一定要把羊爸爸的《二十四节气顺时正养》这本快翻烂的书推荐给大家,这里边不仅包含了二十四节气关于人的吃、喝、养、动,还有关于植物的发芽、生长、繁茂、归根,以及小动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本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天地调和、阴阳平衡,人与自然的养生之道。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
五谷养生网 | 养生网-中华养生保健门户网站 | 东方养生网-科普健康养生知识,分享饮食养生 | 大众养生网 - 健康养生第一门户 | 中医养生网 | 中华养生网 - 中医养生保健 |